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规则集遗传算法模型的斑体花蜱在中国适生区预估
马德龙, 李超, 周若冰, 李文玉, 李文, 高源, 王君, 刘起勇, 张钦凤
摘要174)      PDF (866KB)(757)   
目的 通过气候环境因素与斑体花蜱分布相关性的研究,预估斑体花蜱在中国适生区的有无及适生区的等级,为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斑体花蜱的分布数据,结合WorldClim提供的环境数据,使用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生态位模型,预估斑体花蜱的适生区,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 χ 2单侧检验,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验证模型。 结果 经过筛选最后纳入11个环境数据进入模型,模型的AUC值为0.927,模型的预测结果较好,斑体花蜱主要适生区在我国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高中低适生区沿东南向西北变化,最远可达四川、陕西、山西和河北北部等地区。 结论 GARP模型预测斑体花蜱在我国适生区较为可靠,斑体花蜱在我国存在大量适生区,相关部门应进行针对性的预防。
2022, 33 (2): 262-26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18
不同气候情景下红带锥蝽在中国潜在适生区预估
周若冰, 高源, 常楠, 马德龙, 李超, 吴海霞, 王君, 刘起勇
摘要175)      PDF (4723KB)(664)   
目的 明确不同气候情景下红带锥蝽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为红带锥蝽预防控制规划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ENMtool和ArcGIS 10.5软件筛选红带锥蝽在全球的分布点数据;用maxent 3.4.4和R 3.6.0语言软件根据环境变量贡献率、刀切法以及变量相关性分析对气候变量进行筛选;使用R语言软件计算模型调控倍频和特征组合用以调整最大熵模型(MaxEnt)参数;利用MaxEnt模型预估历史气候情境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条件下红带锥蝽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范围。 结果 共筛选出73个红带锥蝽分布点;MaxEnt模型结果中,训练遗漏率与理论遗漏率吻合度高,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90。MaxEnt模型预估历史情景下红带锥蝽潜在适生区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在未来低等强迫(ssp126)和中高等强迫(ssp370)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分别呈现出下降与小幅上升趋势,但是高适生区面积整体上升。 结论 随着气候变化,红带锥蝽在我国的的潜在适生区范围将从广东、广西、海南、台湾4省扩大到江西、湖北、安徽、湖南、福建、云南、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区),其中江西北部地区将有可能存在红带锥蝽的高适生区。研究为我国红带锥蝽的防治、监测、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 33 (1): 125-13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23
全国21个省2016年白纹伊蚊监测数据分析
闫冬明, 高源, 吴海霞, 王玉姣, 赵宁, 朱彩英, 张钦凤, 王君, 刘起勇
摘要274)      PDF (1464KB)(697)   
目的 了解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病媒生物监测点的白纹伊蚊密度、种群特征以及密度消长趋势,为白纹伊蚊防治和相关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和汇总2016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使用诱蚊灯法对居民区、公园绿地、医院、农村民房和牲畜棚环境进行监测的数据。根据白纹伊蚊监测数据采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系统”进行分区,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2016年全国白纹伊蚊平均密度为0.05只/(灯·h),7-8月密度达到峰值,8月后密度迅速降低,1月降到最低。在华北、华中、华南区白纹伊蚊捕获率相对较高,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1.80%),其中华中区年平均密度最高,白纹伊蚊所占比例也较其他地区略高〔0.10只/(灯·h),占4.06%〕,东北区和蒙新区未监测到白纹伊蚊。5类生境中以公园绿地最高〔0.07只/(灯·h)〕,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50, P<0.01)。将各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分区进行分析,不同区域间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明显。 结论 2016年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白纹伊蚊总密度较高,密度变化与2006-2013年基本相同。
2019, 30 (4): 391-39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4.008
中国斑疹伤寒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源, 牛彦麟, 刘小波, 孟凤霞, 岳玉娟, 王君, 宋秀平, 栗冬梅, 李贵昌, 王雪霜, 刘起勇
摘要326)      PDF (537KB)(750)   
目的 了解我国斑疹伤寒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斑疹伤寒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斑疹伤害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分布特征,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2005-2017年全国共报告29 211例斑疹伤寒病例,分布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7 d,92.20%的斑疹伤寒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集中在0~20 d。男性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 d,女性为7 d,女性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大于男性;学生与散居儿童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较长;河北、广东和山东省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较短,四川和辽宁省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较长。 结论 我国斑疹伤寒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较长,需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精准诊疗和防控。
2019, 30 (4): 379-38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4.005
2016年全国鼠类监测报告
闫冬明, 王玉姣, 李贵昌, 尹圆圆, 鲁亮, 吴海霞, 高源, 朱彩英, 赵宁, 张钦凤, 王君, 刘起勇
摘要384)      PDF (2845KB)(951)   
目的 了解我国鼠类种群构成和分布、季节消长变化趋势、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鼠类预防和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6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监测点鼠类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不同种类、不同生境、不同省份鼠密度以及季节消长变化特征。 结果 2016年全国鼠类监测显示,褐家鼠密度最高,达0.30只/100夹,其次是小家鼠,为0.09只/100夹;鼠类总密度波动起伏不大;在3种不同生境中,农村自然村各鼠种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生境,居民区鼠密度最低;各省份中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鼠密度最高,达1.68只/100夹,其次是广东省;我国全年鼠类总密度呈不明显的单峰分布,在3-10月密度较高,优势鼠种褐家鼠在3月密度较低,而其他月份明显高于其他鼠种,黄毛鼠全年处于较低水平;不同月份各鼠种季节消长变化不尽相同。 结论 2016年全国监测点鼠类总密度波动不大,不同种类、不同月份鼠密度消长趋势不同,应根据监测结果及不同疾病风险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019, 30 (2): 123-1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2.002
彭州市地震灾区临时安置点蝇类防治初报
马林1, 杨波2, 梁娴1, 罗国金2, 廖骏1, 彭楠1, 王艳梅1, 王成1, 高源1, 潘茜1
摘要1128)      PDF (402KB)(905)   

【摘要】 目的 调查地震灾区临时安置点蝇类防治工作进展和效果,科学指导防治工作。方法 在临时安置点采取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化学杀灭和家庭防蝇,用笼诱法调查蝇类种群,用目测法监测厕所和垃圾堆(桶)、帐篷内、帐篷外3类环境的蝇密度,用现场观察法调查孳生地管理情况,以及村民的防蝇、灭蝇方法。结果 家蝇是临时安置点的优势种(96.85%),地震后第4~8周临时安置点厕所与垃圾堆、帐篷内、帐篷外的平均蝇密度均低于1只/m2,第5周时厕所配置达到100%,垃圾收集设施配置及其及时清运比例分别为76.92%和69.23%,家庭剩余食物加盖保存率为94.01%,碗筷入柜或加盖保存率为93.00%。结论 综合防治措施在临时安置点的蝇类防治中得到有效执行,蝇密度低于四川省卫生厅建议的控制标准,今后应强化对孳生地蝇蛆的控制。

2009, 20 (2): 124-126.
结核分支杆菌蛋白抗原研究进展
高源;万康林
摘要448)      PDF (124KB)(995)   
鼠类化学不育剂的发展
高源
摘要424)      PDF (1464KB)(589)